1998年1月4日 星期日

最後談文化工業

我爸我媽基本上是屬於計件制的薪資制度,這是個騙死人不償命的東西,假裝告訴你作的越多錢領的越多,其實不然,這有個天花板效應,而這個效應一方面得到最大量的勞動,同時使資方得到最大的利潤,勞動者只獲得一個幻象,不會飛上天的那種。這是現實,難道我應該責備他們不看費資傑羅或是普魯司特而只看連續劇或是搞笑節目嗎?最妙的是下一段。

*Horkheimer和阿多諾已經指出,在文化工業之下,大眾的意識已分裂成一方面無條件的接受文化工業所指定的娛樂,一方面又懷疑文化工業所帶來的好處。人們雖不願承認,但卻清楚知道,如果文化工業提供的滿足都消失了,他們的生活將是不可忍受的。*

他們明知如此仍然暢言所謂的精緻文化,多少程度上或許也用頭走路吧,真是有點"何不食肉糜?" 之諷,或許他們也知道,後期才戴上悲觀色彩也不一定。

回到一開始的第一句話,哲學之作為一種態度。能夠明白我的意思了嗎?

*班傑明認為,所謂現實就是在感覺之中組成"圖像"的各種因素的集合,人們所面對的現實,或者說現實對人類而言,不過是一種由各種因素組合而成的有意義的總圖像,人們對現實的感覺是一種主觀的主動的活動,是人們對現實的一種解釋。哲學的任務首先就在於重新調整我們在文化發展過程中所得出的圖像和序列,然而這種新序列並非只是人們的主觀臆造,它是以一種文化或意識型態的形式形成並內涵於歷史之中。*

甲說「這是我們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其他人都忙於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事,可是我不那樣作,乙也不那樣作,因為我們認為,自己的事別人不瞭解也沒關係。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

「是這樣嗎?」丙問乙。

「不是。」乙說。「我並非這麼堅強的人,我不想讓每個人都不瞭解我。我希望有人能和我互相瞭解,只不過除了這些特定對象之外,其他人如果不太瞭解我,我也無可奈何,乾脆死了心。所以我並不是像甲所說的那樣,自己不被人瞭解也沒關係。」

唯一的註釋。用*開頭結尾的那些段落的部份是我引了以前上課的筆記。這些話不是我發明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