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反覆是存在已久的藝術形式,通常我們稱作版畫,這個和Andy Warhol放在一起似乎也很有意思,特別是對A.W.的批評,一如我們之前曾經上到的部份。問題大概是出在共犯結構的有無吧,不過如此一來藝術的空間就消失了。勉強來說,紙鈔也算是版畫嗎?
*自從文化商品在市場上作為文化創作者掙錢生活的工具以來,文化創作就具備了工業商品的性質,但在初始之時,文化商品的利潤是非直接的,而且僅僅附加於文化商品的實用本質之上的;而當今的文化工業商品,卻是在精確而完整的計算下被生產出來的,並直接以追求利潤為目的。一種自主的,純粹非限定性的,並總是滲透著豐富感受效應的藝術作品,正被文化工業的權力操縱者或執行者有意或無意的清除之中。從經濟上來說,在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內,文化工業不斷成為實現資本利潤的新機會,而當經濟過程不斷集中並使文化工業成為普遍現象時,傳統藝術就越來越成為生活上的嚴重困頓。*
以上這段話不是結論,只是一段哲學史的摘要。
下一個是什麼呢?是反覆的效用問題,如果我可以這樣用效用這個字眼的話。有個老師(姑隱其名)這學期第一次上課的時候,他說,政大哲學系的師資等等,將可以在近年內成為台灣哲學系的第一品牌云云,這當然不是什麼自誇,我也覺得要念現象學或是詮釋學,現階段政大無疑是個比較好的選擇,那麼反覆出現在哪兒呢?就是去年也有人說過類似的話,那時,我是充滿了一種傳統道德下所謂的積極努力或是個人志向。現在呢?我倒是想到一則廣告,就是斯斯有兩種,一種治頭痛,一種治鼻塞的那個,其實說穿了,廣告都是一樣的,讓妳知道"我很有名喔"用的,妳總不會一開始還得先買個友露安糖漿再加上三支雨傘標以及其他的新產品,再一起加以比較之後,以選擇一個最好的產品吧?這是傳統的騙子。
這種廣告的反覆力似乎造成了力量,而取消了思考。除了消費性廣告之外,另一個有趣的東西是英雄的製造。這是電視的另一個效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ESPN之流的電視頻道,它有個每天的體育新聞叫做 "體育中心" ,自動幫你過濾,何謂"好的"鏡頭。還有他們的廣告。「喔,Jordan上籃,遇上A.C.和狄大鬍子擋路,只見這頭牛在空中拉竿,右手球換到左手,從右邊進攻閃成左邊,同時,他還在天上。」(不知道你看過沒?)並不是否認Jordan的利害,而是把Jordan和Richmond對換,讓Jordan去打國王隊看看,這個英雄就要換人了。
好的,又要離題了,我不喜歡那個斯斯的廣告,不過我蠻喜歡看梁詠琪的抓住我的心,同樣是不斷的重複,為什麼有人討厭斯斯有人喜歡梁詠琪有人喜歡波麗路呢?我似乎把形式和內容搞混了,不過波麗路真的會越聽越爽的,有點像是酒,或是性,那為什麼沒有人覺得斯斯越吃越爽呢?當然也許有人有吧。或者是,這牽涉到另一個問題,我稱之為"相信",這樣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或許證明了至少一件事,就是我太現代了。
阿多諾和班傑明(Walter Benjamin )有種說法是,真品已經不在,剩下的只有不斷的拷貝,這個東西,加上日益增加龐大的後期資本主義社會一起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統治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中,反抗是件沒有意義的事。個人主義徹底破產,剩下的只有"人",如果我還能這樣說的話。好像終於把我的兩個主題扯在一塊兒了,如果妳這樣覺得,雖然我並不覺得。
*消遣娛樂文化不過是晚期資本主義勞動的延長,它以舒緩機械化的勞動過程,使勞動者獲得再生產的能力。*
*就像電影中對權威人物的嘲弄,而嘲弄本身不過是人們生活壓抑的避難所。電影中的色情場面也一樣,它以刺激人們的欲望來塑造一種不能兌現的願望。*
如果看過周星馳的凌凌漆大戰金鎗客,這是個有趣的巧合,不是嗎?
*娛樂意味著同意;不要思考。以便逃避顯然可見的苦難,娛樂以無能為力為基礎,它不是逃避惡劣的現實,而是逃避反抗惡劣現實的思想。娛樂承諾一種解放的自由,但卻是擺脫自由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擺脫醜惡現實的解放。*
現代電影那種引人避難的特性,正是文化工業用以進行意識型態控制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