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面,用*開頭和結尾的段落,不是我說的,是一個我的老師寫的。)
前言。哲學之作為一種態度。哲學史,我想就是一張哥倫布出發前所能拿到的地圖。
這個概念在這裡的用法非常廣大,不僅僅是從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理論中的用法,更是從我能想到的可能性中隨手拈來,其實這應該算是個最為普通而簡單的東西,我一度這樣認為。寫在前面,以下用的東西,將預設了對"啟蒙的辯證"的程度上的瞭解。
於是從拉威爾的波麗路(Bolero)開始,這首曲子大概15分鐘,管樂和弦樂輪流,同樣的主題不斷的重複,可以是原版的九次,也可以簡單的重複一整晚,端賴我想不想按下那個repeat。不斷的重複,當然,越來越大聲的那種。這是物理性描繪吧。
對了,既然提到了拉威爾,不順便說一下巴海貝爾的卡農實在會覺得自己對不起他似的,好像說到電鍋卻忘了大同一樣。
*另一種被阿多諾(Theoder W.Adorno)提及的音樂,是爵士樂,他視為文化工業的傑作之一,他並對演奏爵士音樂的人在演奏古典樂時的任意更改省略,稱作"風格化的野蠻性"。有趣的是,阿多諾曾經跟著Schonberg學過音樂。儘管後來證明他沒有天分。如果再把John Cage也曾經是Schonberg的學生這件事也放進去看,那更顯出阿多諾在這個觀點上的有趣之處。
說到John Cage,則必須提一下另一個反覆,也就是他為黑山學院(1933-1956可說是美國現代藝術誕生地,在這裡還出產了包括Cage的好友Merce Cunningham等人,Cunningham初期跟隨著偉大舞蹈家的瑪莎葛蘭姆,後期則獨立成為另一位現代舞大師,兩三年前曾經來台演出)所做的一首曲子"4 分33秒",這個在樂譜上是反覆了4 分33秒的休止符。到今天為止,我沒看過阿多諾對Cage的作品的說法,我很有興趣。
*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一詞,根據阿多諾及Horkheimer的說法,原來是使用大眾文化(mass culture)一詞,換成文化工業的理由是為了避免一般人將文化工業錯誤的理解為某種自發的來自群眾本身的文化活動,甚至被視為一種通俗藝術的當代形式。從字意上來說,文化工業和大眾文化有著嚴格的區分,他們所要批判的文化工業,與群眾自發創造的,體現人類自然生活之本性的民俗文化,自然文化或民間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工業強行同化了精緻文化和通俗文化兩大部門,並歸結為商品文化。*
只是,什麼才是自發性的民間文化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